3 月 14 日,中国航天无奈宣布 DRO-A/B 绕月卫星发射失利。不过,中国航天人并未轻言放弃。
3 月 26 日,美国太空军第 18 中队监测到新的数据:这两颗卫星已与远征一号 S 上面级分离,并且至少进行了一次点火,轨道被抬升至近地点 971 公里、远地点 225193 公里的大椭圆轨道。
面对发射失利,中国航天团队迅速启动应急方案,巧用卫星自带的发动机进行抬升轨道的机动操作。尽管这可能致使卫星使用寿命减少一半以上,但从最终成果来看,这一举措意义非凡。
后续这两颗卫星还将在适当时机继续加速,进一步将远地点抬升到 38 万公里之外,从而进入地月转移轨道。只要储备足够燃料用于刹车,DRO-A/B 双星便能顺利泊入最终目标轨道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今年 1 月 8 日发射的 “游隼号” 月球着陆器。当日,“游隼号” 搭乘 “火神” 运载火箭顺利升空,在飞行途中,其推进器突发故障,轨道严重偏离。
美国方面紧急实施挽回措施,却均以失败告终。1 月 18 日,“游隼号” 无奈坠入地球大气层烧毁,此次登月任务宣告失败。
这次惊心动魄的卫星拯救行动,其意义远超表面的 “起死回生”,DRO-A/B 双星肩负着关键的卫星组网使命,它们不仅要搭建地月通讯网络的 “信息天路”,还将与近地轨道的 DRO-L 卫星建立通信链路。
这一任务是中国载人登月、月球基地建设等重大航天工程的 “通信基石”—— 试想嫦娥六号能在月球背面完美完成着陆、采样、返回等一系列高难度操作,正是得益于 “鹊桥” 中继星搭建的通信桥梁;若无可靠通信,月背探索便如无舵之舟,寸步难行。
嫦娥五号的探月壮举,在当时引发了美国全方位的高度关注。从民间航天机构率先捕捉到关键数据,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、美国太空军相继发布权威报告,多重渠道的证实,凸显出此次任务在国际航天领域引发的强烈震动。
中国航天以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著称,每一笔科研经费都被发挥到极致。科研团队秉持 “锱铢必较” 的严谨态度,将有限资源高效转化为重大科研成果,真正实现了 “花小钱办大事”。
嫦娥五号不仅实现月球采样返回,还完成一系列高难度附加任务,展现出非凡的技术实力与探索决心。
2022 年 11 月,美国 “阿尔忒弥斯一号” 任务中的猎户座飞船进入地月 DRO 轨道,这距离嫦娥五号首次踏入该轨道仅过去大半年时间 。嫦娥五号率先开辟人类探索地月 DRO 轨道的先河,猎户座飞船紧随其后。
猎户座飞船通过 4 次精准点火,完成 2 次关键变轨,稳定在 9 万多公里高度的轨道,而嫦娥五号轨道高度约 7 万公里,二者参数差异体现不同技术思路。
地月 DRO 轨道因其独特动力学特性,成为航天研究热点,其复杂入轨、离轨机制涉及高精尖技术,是未来载人登月、构建地月运输体系的关键突破口。
我国科研团队不仅设计出科学的轨道参数,还创新性提出将 DRO 轨道应用于火星探测、近地小行星采样返回等任务的优化方案。
为验证理论,2024 年 2 月 3 日,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,将 9 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,其中包括 DRO-LEO 卫星。2024 年 3 月 13 日,DRO-A/B 双星发射,原计划赴月球 DRO 轨道开展多项试验并与 DRO-LEO 卫星三星组网,但发射意外失利。
尽管 DRO 双星任务属试验性分支,不影响载人登月等核心任务,科研团队仍积极补救。据测算,DRO-A/B 双星仍有希望在未来一两个月内抵达月球轨道,美国太空部队也将持续跟踪。
网友对 DRO 双星 “起死回生” 充满想象与期待,但太空探索本就充满挑战。。中国 DRO-A/B 卫星发射遇挫后成功自救,彰显了中国航天人的坚韧不拔与创新智慧;而美国 “游隼号” 的失利,也为全球航天探索敲响警钟。航天征程永不止步,每一次突破与失败,都推动着人类向浩瀚宇宙不断迈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